
在新能源汽车的复杂系统中,冷却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同人体的血液,维持着各个关键部件的稳定运行。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通常配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冷却液,它们各自负责特定的区域,共同保障车辆的高效性能和安全性。
发动机冷却液: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对于混动车型而言,发动机冷却液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静静地流淌在引擎盖前部的水箱与发动机之间,肩负着为发动机降温的重任。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发,发动机的性能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严重故障。发动机冷却液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 “温度调节师”,通过不断循环,将发动机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确保发动机始终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区间,一般为 80℃ - 95℃ 。
这类冷却液除了具备出色的散热能力外,还拥有防锈、除垢和清洁的功能。发动机内部由多种金属材料构成,长期与冷却液接触,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腐蚀。冷却液中的添加剂能够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防止生锈,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它还能溶解并清除冷却系统内的水垢和杂质,保持冷却液的良好流动性和散热效果。
在更换周期方面,一般建议每 2 到 3 年或行驶 4 到 6 万公里就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更换。然而,实际的更换时间还需根据车辆的使用频率、行驶环境以及制造商的建议来确定。例如,在高温地区或经常进行高强度驾驶的车辆,可能需要适当缩短更换周期。
传动系统(PEB/EDU)冷却液:电动驱动的守护者
传动系统冷却液主要服务于驱动变速箱控制器(PEB)和电驱动波箱(EDU)等关键部件。PEB 作为驱动变速箱控制器和配电单元,与 EDU 共同协作,实现车辆的动力传输和控制。它们共用一个防冻液水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来实现散热。
与传统油车的波箱散热方式不同,传统油车波箱依靠自身的波箱油就能带走热量,而混动车系的波箱则需要波箱油和冷却液协同工作。冷却液在电驱动波箱内部流动,利用热传导原理,将波箱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确保波箱齿轮的润滑和正常运转。这对于保持传动系统的高效性能、减少磨损以及延长部件寿命至关重要。
传动系统冷却液同样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虽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更换周期标准,但通常建议根据车辆的使用情况,每 4 到 6 万公里或 3 到 4 年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如果发现冷却液的颜色变深、浑浊,或者出现异味,可能意味着冷却液已经变质,需要及时更换。
电池冷却液:电池健康的保障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寿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整体表现。电池冷却液正是为了确保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而存在。一般来说,电池冷却液的工作温度范围较为严格,通常需要将电池温度控制在 25℃ - 35℃之间 。当电池温度过高时,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会降低,寿命也会缩短;而温度过低,则会影响电池的输出功率,导致车辆性能下降。
电池冷却液通常位于车辆的后备箱等位置。当最高电池温度达到 32℃并且电池冷却泵开启时,自动空调控制器会迅速响应,开启电池冷却功能。此时,电池包内部采用冷却液循环和制冷剂循环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高效散热。冷却液直接在电池包内部流淌,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然后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确保电池包始终保持在安全的工作温度区间。
在更换周期上,电池冷却液一般规定在行驶 8 万到 10 万公里时进行更换。不过,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车辆使用环境的差异,一些车辆制造商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因此,车主务必参考车辆的使用手册,以确保电池冷却液得到及时、正确的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