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ctivities
新闻活动
了解车瑞及行业资讯
新能源冷却液与传统冷却液,差别在哪里?
时间: 2025-09-02 阅读量:71 作者:
分享: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少车主疑惑:能否用传统燃油车冷却液给新能源车降温?答案是否定的。冷却液在成分、性能、适配性上有本质区别,盲目混用会损伤电池、电机。以下从 4 个核心维度解析差异。


一、核心需求:单一部件散热 vs 多系统精准控温


传统燃油车冷却液的核心任务是给发动机散热,发动机工作温度集中在 80-110℃,需求相对单一;新能源汽车(纯电 / 混动)需同时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散热,且各部件温度需求不同:电池最佳工作温度 25-40℃(过高易衰减、过低续航降),电机 / 电控需控制在 60-100℃,部分快充场景还需快速降温,冷却液需实现 “多系统、差异化控温”,而非单一散热。


比如纯电车快充时,电池短时间产生大量热量,冷却液需快速带走热量,将电池温度稳定在 40℃以内;而传统冷却液面对这种瞬时高温,散热效率不足,易导致电池过热。



二、成分构成:基础配方相似,关键添加剂不同


二者基础成分均为乙二醇(或丙二醇)+ 去离子水,但核心添加剂差异显著:


传统冷却液:添加防锈剂(针对发动机铸铁 / 铝合金部件)、抗泡剂,无导电性要求,部分含磷酸盐等成分,防止发动机内部腐蚀、水垢生成;


新能源冷却液:除基础防锈剂外,需添加 “绝缘添加剂”(关键差异),确保冷却液绝缘性(电导率≤10μS/cm),避免电池、电机漏电时冷却液导电引发短路;同时添加 “抗衰减剂”,适配电池长期充放电的化学环境,防止冷却液成分与电池电解液反应,影响电池寿命。


若将传统冷却液加入新能源车,其无绝缘性,可能导致电池包漏电,触发安全保护,甚至引发短路风险。


三、性能指标:绝缘性、低温性要求更高


1.绝缘性:新能源冷却液专属指标


传统冷却液无绝缘要求,而新能源冷却液需通过严格绝缘测试,电导率必须极低(主流标准≤5μS/cm),确保与电池、电机等高压部件接触时,不形成导电通路;若绝缘性不达标,会导致车辆高压系统故障,甚至引发火灾。


2. 低温性能:适配冬季续航


传统冷却液冰点多为 - 35℃~-40℃,满足多数地区冬季需求;新能源冷却液冰点需更低(部分达 - 50℃),且低温流动性更好,避免冬季低温时冷却液黏度升高,影响电池加热效率(新能源车冬季需靠冷却液给电池加热维持续航),若冷却液低温流动性差,会导致电池加热慢、续航进一步下降。


3. 稳定性:长期适配高压环境


新能源冷却液需在高压(电池电压多为 300V 以上)、高频充放电环境下长期稳定,不发生成分分解;传统冷却液在高压环境下,可能出现添加剂析出,形成沉淀物,堵塞电池散热通道,影响散热效率。



四、适用场景:不可交叉混用


1.传统冷却液:适配燃油车发动机散热,不可用于新能源车电池、电机系统,否则会因绝缘性不足、成分不兼容,损伤高压部件。


2. 新能源冷却液:纯电车与混动车型冷却液略有差异(混动含发动机,需兼顾发动机散热),需选择车企指定型号(如特斯拉专用冷却液、比亚迪 DM-i 专用冷却液),不可混用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冷却液,避免成分冲突影响性能。


简言之,新能源冷却液是 “高压绝缘、多系统控温” 的专用产品,传统冷却液是 “单一发动机散热” 产品,二者核心差异在绝缘性、低温性、成分适配性。新能源车必须使用专用冷却液,且需按车企要求定期更换(通常 2-3 年 / 6 万公里),切勿因图方便或省钱,混用传统冷却液,否则会埋下安全隐患,影响车辆性能与寿命。


首页 免费通话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