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环保浪潮的席卷下,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在环保政策的推进上始终保持坚定步伐,继 “国六” 排放标准全面落地后,“国七” 排放标准也已箭在弦上。据相关资料显示,“国七” 排放标准或于 2025 年正式公布,其排放指标相较于 “国六” 将更为严苛,其中 NOx 排放限值相比 “国六” 可能降低 30%-50%。这一即将到来的重大变革,无疑将在车用尿素溶液市场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深刻重塑市场格局。
需求激增,用量攀升
“国七” 排放标准对尾气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控制堪称 “紧箍咒”,愈发严格。在这一高压态势下,为了使车辆尾气排放符合标准,车用尿素溶液的使用量必将迎来显著增长。当 “国七” 时代来临,车辆发动机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量需进一步降低,而车用尿素溶液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从而减少尾气排放。为实现这一目标,车辆需要喷射更多的车用尿素溶液来确保尾气处理效果达标。
此外,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车辆制造商极有可能对尿素喷射系统进行优化。这种优化旨在更精准地控制尿素喷射量和喷射时机,以适应更严格的排放要求。而优化后的尿素喷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使尿素的消耗有所增加。就像在 “国六” 标准实施后,部分车辆为满足新的排放要求,对尿素喷射系统进行调整,结果导致尿素消耗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所以,“国七” 标准下,车辆对车用尿素溶液的需求增加是必然趋势。这不仅为车用尿素溶液生产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促使企业加大产能布局,以满足市场增长的需求。
品质至上,门槛提高
“国七” 标准的实施,对车用尿素溶液品质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纯度方面,为确保尾气处理效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对车用尿素溶液中尿素的纯度要求大幅提升。高纯度的尿素能够保证在 SCR 系统中与氮氧化物充分反应,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尾气净化效率。杂质含量更是成为关键控制指标,诸如醛类、缩二脲、金属离子等杂质,哪怕是极微量的存在,都可能对 SCR 系统中的催化剂产生严重影响。例如,醛类物质超标如同催化剂的 “克星”,会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活,使尾气排放无法达标,进而增加车辆维修成本;缩二脲含量过高则易在系统的喷嘴、管路、尿素泵等部位形成结晶结垢,阻碍系统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导致系统故障。
如此一来,行业进入门槛被大幅提高。对于那些原本生产工艺落后、质量管控松散的小作坊式企业而言,要达到 “国七” 标准下的车用尿素溶液品质要求,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工艺改进以及质量检测体系的完善。这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 “鸿沟”,众多不具备实力的企业将被市场无情淘汰。而那些注重研发投入、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严格质量管控体系的优质企业,则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它们凭借自身优势,能够快速调整生产工艺,生产出符合 “国七” 标准的高品质车用尿素溶液,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监管趋严,规范市场
随着 “国七” 排放标准的实施,监管部门必将对车用尿素溶液市场展开更为严格的监管行动,全力规范市场秩序。在生产环节,监管部门会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严格审查企业的生产资质、生产工艺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流程。对于不符合生产标准、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企业,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甚至吊销生产许可证,从源头上保障市场上流通的车用尿素溶液质量可靠。
在流通环节,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无论是加油站、汽配城还是其他销售场所,都将成为监管的重点区域。通过定期抽检、市场排查等手段,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的车用尿素溶液符合 “国七” 标准要求。与此同时,随着 OBD 远程监控、排放数据联网等政策的落地实施,车辆尾气排放情况将实现实时监控。这将彻底杜绝以往部分车主为节省成本而采取的 “屏蔽尿素” 等违规行为,使车用尿素溶液的使用真正回归到保障尾气达标排放的正轨上来。
在这样严格的监管环境下,那些依靠生产和销售劣质产品生存的不规范小作坊将无处遁形,市场上的劣质产品也将逐渐被清除。整个车用尿素溶液市场将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优质企业的市场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市场资源将向优势企业集中。
头部集中,品牌崛起
在 “国七” 标准带来的重重挑战与机遇面前,车用尿素溶液市场头部化集中趋势将愈发明显。大型品牌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不断优化产品配方,提升产品性能,使其车用尿素溶液在纯度、杂质控制、催化效率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 “国七” 标准要求。同时,利用资金优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价格优势。
品牌影响力也是大型企业的一张 “王牌”。长期以来,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在 “国七” 标准实施后,消费者在选择车用尿素溶液时,出于对车辆性能和尾气排放达标的考虑,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产品。例如可兰素、新蓝环保等品牌,凭借在产品创新和质量保障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 “国七” 标准带来的市场变革中,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此外,大型企业在市场渠道建设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它们建立了广泛而完善的销售网络,涵盖加油站、汽配市场、电商平台等多个渠道,能够确保产品及时、便捷地送达消费者手中。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在 “国七” 标准的冲击下与大型企业竞争,市场份额将逐渐被挤压,最终形成大品牌主导市场的格局。